
经过多年打拼,2015年应仲华立足本地市场,引进种植的西瓜红,冀薯26等优秀红薯成为销售固定的优秀经济作物。建成总面积600多平米,库存当季产红薯60多万斤的薯库。如今红薯种植面积越做越大,从最初的40多亩拓展到100多亩,高峰期时达到150多亩。许多商户慕名而来找到应仲华谋求合作……他是怎么做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应仲华的故事。
主人公应仲华:13131406128
热河农村商业银行西大庙支行行长 黄超:17603146875
(观看《创业路上》栏目视频合集,请点击下方关注“承德农信”微信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服务联盟”-点击“经验分享”-点击“视频版”即可,每周更新一期视频,讲述你我身边老百姓的创业故事。)

承德农信承德农信始终坚持"立足三农、面向县域(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方向和市场定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发展成为承德市内点多面广的银行类金融企业,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和小微企业的金融纽带,是名符其实的城乡金融生力军。
公众号
节目播出时间
// (周二至周五)
1、新闻综合频道
17:30(重播)21:00(首播)
2、公共生活频道
12:07(重播)19:17(首播)
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只有初中文化,却在致富道路上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终于成功;创业路上,却遭遇妻子重病,家庭遭遇重创;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不离弃,面对重症的妻子,这个男人往返于医院、家里、大棚之间,用宽厚的肩膀担起了家庭重担、用爱和责任,让自己去呵护好妻儿老小,一家人抱团取暖、渡过难关。守得云开、不忘初心,家庭渡过难关后,事业上也迎来起色,诚信经营、回馈乡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本期节目,我们共同走进上板城镇西大庙村红薯大王——应仲华的创业之路

红薯也叫番薯,原产南美洲,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因其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特性,迅速在我国大江南北推广种植,并自清乾隆年间开始,红薯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可以说,红薯和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在我市上板城镇西大庙村,有这么一位朴实的庄稼汉,他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大户,更是因为妻子患重症时不离不弃,有责任、有担当,而被村民们所敬佩,他就是上板城镇西大庙村的红薯大王——应仲华。


通过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应仲华的红薯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40多亩,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红薯种植大户,其产量更是逐年上升,产量大了,可红薯本身不耐储存,销售季节如果不及时销出去,就会变质、影响收入,这时的应仲华有了建设薯库的想法。



事业上刚刚步入正轨,家庭却传来女主人病重的噩耗,那些天的应仲华,成宿成宿睡不着觉,这个坚强的汉子,总是把笑容展示给愁眉不展的妻儿,自己却偷偷落泪。在妻子第一次手术后不久,妻子在复查时,发现了病灶转移,又需要进行第二次大手术,面对大夫,应仲华这个七尺男儿说道:无论如何也要做这个手术,有一丝希望也是希望。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应仲华一样朴实无华的农民,有了他们辛勤的付出,才能让百姓的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中。民以食为天,小小的红薯也能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都是逐梦人,致敬每个为了梦想辛苦打拼的奋斗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yeo.com/1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