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营商环境和软件系统接口有关。
◎ 作者 l 韦香主

一张电子证
12月15日,延安市首张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出炉”。

(新区开发公司自主打印该电子证照)
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出的这项便民措施,背后的技术支撑是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通过电子证书数据归集和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无纸化”“零跑腿”。

与延安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简称“电子政务办”)侧重于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等信息公开管理的职能相比,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职责,更接近数字政务的内核——行政审批、政务服务。
而在很多时候,一个城市的行政审批,往往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外界观感,以及项目能否顺利落地。

审批与监管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2015年3月,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印发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
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在“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双试点的背景下,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应运而生,随着为民服务中心大厅的投用,更是走在了聚光灯下。

审批局接过原来二三十个行业部门的审批业务,由以往“谁审批谁监管”、“以审代管”,转变为“审批局行使本级政府行政审批权,行业主管部门履行事中事后监管职责”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部门利益博弈。

厘清审批之间、审管之间、监管之间的权责边界,让审管权责不留歧义和争议,更具操作性和约束力,既需要高层协调者的智慧、经验和魄力,还需要依托技术手段去穿透信息屏障和壁垒,打破信息孤岛。

艰难的接口
由于历史原因,延安全市各类行业专网自成系统,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日常业务共使用21个政务专网。

政务服务网与行业部门专网暂时未达到互联互通的情况下,行政审批与日常监管就难以达到“无缝衔接”。
那么,行业部门专网和政务服务网打通不就行了吗?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行业部门专网大多数是由不同软件商开发和运维,写通行业部门专网和政务服务网之间的接口,费事耗力,用业界的话说,是低收益高风险的活儿。就算有标准接口,也需要双方大量的协调(che pi)工作,甲方还不理解:“写个接口这么慢,还要这么多钱?”

政务服务网作为数据中台,要接21个政务专网,到底要抓每个政务专网中的哪些字段,这是前提;同时,政策法规、投资项目、市场服务、社会事务、城建环保、交运林水等不同系统的数据结构的差异性也要顾及;此外,必然伴随着审核节点的整合重造。现实中却往往出现分歧,在甲方看来,软件系统之间接口的写通,简单的像握手,在软件人员看来,像做器官接续手术一样棘手。
问题就来了,操刀的人,得精通二三十个行业部门的审批政策法规以及不成文的惯例,得懂技术按软件业的研发规律和商业规则办事,得说服各方在部门利益方面让渡妥协,还得有路线图做好打多年持久战的准备。找这样的人,对一二线城市不成问题,对三线以下城市就是现实困难。所以,为什么广东、浙江走在了数字政务的前列?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社会治理和人才储备水平所处的历史阶段,体现了一座城市的能级。

利益再平衡
数字政务面临的这些操刀难题,谁来解决?别怕,有厂家。从2019年起,华为、阿里、腾讯战事升级,数字政务市场现三国杀。
2015年12月,延安市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协议,在电商领域开展合作。2017年11月,延安市与腾讯公司签订协议,在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合作。仔细一对比,发现数字政务这块蛋糕给了腾讯。

(延安新区 双创小镇)
实际上,腾讯和阿里巴巴在争夺城市数字政务的市场时,都是各自带一帮小兄弟,比如阿里与软通智慧、南威软件等公司,共同发布“数字政府共建计划”,腾讯的超级城市大脑项目,引入东华、北明、福建博思等合作伙伴。
这样一来,既发挥了互联网公司名气大、招牌响亮的带头大哥优势,同时又弥补了互联网公司对行业部门专网业务理解不深刻以及地面部队不强的问题。把这些统统交给小兄弟们去做,两全其美,虽然牵头方是腾讯或者阿里巴巴,真正干活儿的人则来自于不同公司。

尽管有互联网巨头的助力,但数字政务毕竟是个长周期的事情,至少需要10年以上,如果再进化到智慧城市,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延安营商环境的改进、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如何手拉手,技术赋能与流程变革毕竟只是手段,能否取得更大进步,恐怕还得看内部利益格局如何打破再重塑。
来源:肤施微信公众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yeo.com/17668.html